4月12日清晨,料峭的春寒冻得人瑟瑟发抖,但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城20多公里的生态扶贫万亩经济林基地却热闹非凡,身着迷彩服的3000多名干部群众三人一组、五人一行,拉线、刨沟、挖坑、埋树、挥锹铲土,一棵棵苹果树苗、杏树苗迎风招展。
在植树的人群中,有一个特殊的群体——贫困户及脱贫巩固家庭,从4月1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万亩生态扶贫工程启动,他们已奋战了近一个星期,植树造林的热情依然高涨,因为他们即将成为这万亩生态经济林的“主人”。
海努克乡海努克村的吐尔逊江·萨吾提一家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在植树人群中,62岁的吐尔逊江显得特别引人注目,弯腰干活时,一点都不输给年轻小伙子。在他的身旁,20多岁的儿子挥锹铲土,一刻不停,不一会儿,头上便渗出细密的汗珠。年过半百的妻子边扶树苗、边踩土。“你把我们的摇钱树踩歪了嘛,四周都要踩嘛,歪了的话好好的杏树就成了歪脖子。”听到丈夫的提醒,妻子抿嘴笑着,一家三口边干边聊着,劳动轻松、气氛热烈。
劳动间隙,吐尔逊江告诉记者,他家之所以贫困,是因为他前妻得了癌症,治病欠了很多债,前妻去世了,他一贫如洗,成为村里的贫困户。去年,县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,他按照政策享受了贴息贷款,买了40只羊,生活渐渐看到希望。今年刚开春,他正谋划着怎么持续增收,便听说县上要在他们乡附近种植一万亩经济林,有杏树、苹果树,种好的果树承包给贫困户管护。“听到消息后,我赶紧报了名,这不,现在我们种植的这50亩果树,今后几年都由我来管护,政府给我管理费,以后还要给我分红”,吐尔逊江眼里充满了希望,“以后,它们就是我的摇钱树。”
数千名干部群众挥汗如雨种植的这1.1万亩经济林,就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实施生态脱贫的有力抓手。
2016年,按照自治区脱贫攻坚部署,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启动脱贫攻坚摘帽行动。经过一年的奋斗,全县3101户贫困户、10847人顺利脱贫摘帽。如何让贫困户持续增收,确保到2020年已经脱贫的贫困户不再返贫,成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继脱贫之后立即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。
2017年年初,经过深思熟虑和市场考察,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结合伊犁河谷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县委“生态大格局”发展思路,创造性地提出“生态+扶贫”的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思路,重点实施10万亩生态扶贫造林工程,将产业、扶贫、旅游、生态有机结合,既改善生态环境,又形成产业带动脱贫。今年实施第一期生态扶贫造林工程1.1万亩,经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,这一目标即将完成。
苗木栽种下去后,养护是关键。为了保证造林成果,该县按照“谁主管,谁受益”的原则,成立察布查尔生态扶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,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造林管护序列。通过筛选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220户,每户以打工方式管护生态林50亩。造林前5年无收益时,给予每户每亩100元的补助。5年挂果后进行二次分配,再次拿出1.1万亩的30%收益给贫困户,户均享受约15亩地的分红。此外,贫困户还可以继续从事劳务,公司按市场用工标准支付工资。“生态扶贫”二期、三期工程也将按这种模式予以推广,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;同时,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将以10万亩生态扶贫造林工程为依托,大力发展全域生态旅游产业,打造农副产品基地+农户+旅游+餐饮+特色养殖+合作社+龙头企业新型循环产业链,鼓励贫困群众参与发展特色旅游、生态旅游,并享受30%旅游收益,最大限度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,确保脱贫有支撑、生态造林可持续。
海努克乡切吉村贫困户木鲁提·阿木提今年承包了50亩生态林,他算了一笔账:“头5年,林果业没有收入,我们只要好好管理果树,50亩地,公司每年给我5000元的管理费。第五年开始,15亩地,按照每亩地最低2000元的收入,30%分红,我们户均拿到9000元不成问题,管理得好,收入还会更高。我一定好好努力,保证树苗成活率达到85%以上。”
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委书记王沛昭说:“生态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景,为了确保自治县3101户贫困户持续增收,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,我们必须结合自治县实际,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,让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,这是消除绝对贫困,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。”